国内首套16MW平台风电主轴轴承在洛轴顺利下线。范坤鹏 摄
(资料图片)
抢订单拓市场,“东方红”迎来今年首季度“开门红”。中国一拖供图
龙门实验室以创新集群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倪睿 摄
□本报记者 李宗宽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本报通讯员 李亚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2年,面对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洛阳市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瞄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以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为统揽,以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精准把握产业新风口,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切实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
去年,洛阳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3%,连续4年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千家大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3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科技创新交出亮丽成绩单,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增势赋能。
把创新落到产业上
超大型盾构机有了“中国芯”!
去年12月,我国首台套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在洛阳研制成功。该主轴承重41吨,是目前我国制造的直径最大、单体最重的盾构机用主轴承,将安装在直径16米级的超大型盾构机上,用于隧道工程掘进。
近年来,洛阳市聚焦高成长性、高技术支撑的风口产业方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风口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风口产业集群。工业CT、高铁轴承、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等“洛阳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盾构机、高速连接器、钢轨铣磨车等“洛阳制造”,填补国内空白;“天宫”、“蛟龙”、“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等大国重器上,都有洛阳创新力量在闪耀……
创新成果涌现,源于洛阳市优化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路径。
洛阳市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项目,以及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同时,加速科技金融政策融通创新,“科技贷”新增银行授信3.1亿元、累计超过10亿元,洛阳信科等3只科创基金向20家企业投资1.2亿元。洛阳市还出台了成果转化新政“21条”,建立完善以产业化为取向的“1+N”科技政策体系,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近日,由龙门实验室主导的“油莎豆高效联合收获机”等两项研发项目,均已通过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性能测试,具备产业化条件。
建设龙门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聚焦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洛阳打造的首家省实验室。“锻造中国制造业最强‘关节’,‘立足中原、智造中国、装备世界’,建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能够支撑万亿级产业集群。”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门实验室主任樊会涛说出了实验室的定位和使命。
有了高层次的平台,创新才会如虎添翼。矿山重型装备、拖拉机动力系统等2个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普莱柯P3实验室获批建设;中试基地实现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创新平台增至2956个,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把主体落到企业上
首次破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一年来,洛阳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重塑重建工作,瞄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目标,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68家。
科技创新唯有“华山一条路”。洛阳市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科技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余家。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1.8%。2022年全年举办6场科创成果直通车活动,发布(推介)科技成果240个、技术需求41个,签约科技成果项目36个、合同金额超10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洛阳市积极对接国家、省各类人才计划,培育省级及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名,核准保留省院士工作站7个,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1个。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人才50名,评选首届市科技领军人才10名,遴选57名科技专员入企开展科技服务、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等,加速创新人才队伍集聚。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在人才配套政策方面,洛阳市还实施“创投基金+科技贷+事后奖补”人才政策,设立全省规模最大、总额5亿元的人才项目基金。
今年1月,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谷宇团队全职加盟龙门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室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也是洛阳市打造平台型创新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不断优化引才政策和育才环境的丰硕成果。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的力量,离不开优良的创新生态。
从省实验室筹建到高新区重塑重振,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截至目前,洛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导的四次会议,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指明方向。该委员会不仅由洛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而且构建起更加直接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制度化工作研究机制。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洛阳市创新生态建设持续向好的带动下,洛阳市科技局牵头科技创新工作专班,制定重点任务动态调整台账,建立定期统筹调度工作机制,推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同时,做好科技部门重塑性改革“后半篇文章”,落实“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总要求,部门职能从研发管理加速向创新服务转变。
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随着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洛阳市一体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及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河南科技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管理办法》印发实施,全市人才领域首只英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运营,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重塑启航,“探索建立中试基地灵活高效管理运营机制”入选改革典型案例。
去年以来,洛阳市编制完成伊滨科技城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高新区“管委会+公司”和“三化三制”改革任务大头落地,周山智慧岛入选全省首批省智慧岛名单,栾川、汝阳获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重大创新生态建设亮点频出。
“八大行动”开启新征程
2022年,洛阳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中排第44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第49位,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刚刚召开的2023年洛阳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洛阳市将锚定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细化实化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
今年,洛阳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新建创新平台300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4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总数超过130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6—8名,引育河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河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60支(名);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项目20项以上,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50项以上;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5%,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亿元。
目标既定,使命必达。
围绕今年的工作目标,洛阳市科技局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即:科创高地建设行动、创新平台提质行动、创新主体倍增行动、创新人才集聚行动、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创新生态优化行动、产业能级提升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洛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惠玲表示,下一步,洛阳市科技局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引领发展决策部署,以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市科技工作者“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活力,统筹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资本运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科技赋能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贡献科技创新力量。
标签: